由世界銀行與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聯合推出的2023年最新《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指數》(CPPI)顯示,2023年東亞和東南亞港口表現出色,在前20名中有13個港口來自這些地區。
第四版CPPI報告基於全球405個集裝箱港口的效率進行排名,重點關注集裝箱船在港口停留的時間。CPPI的編制基於迄今為止最為龐大的海運資料,2023年全年,船舶掛靠超過18.2萬次,集裝箱移動量達到2.382億次,輸送量約達3.81億TEU。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港口在前10中占3席。中國洋山港蟬聯榜首,阿曼的塞拉萊港保持第2,哥倫比亞卡塔赫納港升至第3,摩洛哥的坦吉爾穩居第4,馬來西亞的丹絨帕拉帕斯港躋身前5,赤灣港排名第6,蓋梅港第7,廣州港第8,橫濱港第9,阿爾赫西拉斯港位列第10。
與此同時,榜單中排名前50的港口還有11個來自中國,寧波港排名第12,媽灣港第13,大連港第14,香港港第15,高雄港第18,天津港第21,鹽田港排名第22,連雲港港排名第24,蛇口港排名第25,廈門港排名第31,福州港排名第38。
世界銀行首席運輸經濟學家Martin Humphreys表示,"儘管疫情及其造成的擁堵和供應鏈中斷的挑戰在2023年進一步緩解,但集裝箱運輸仍然是一個不可預測和動盪的行業。主要港口需要投資於韌性、新技術和綠色基礎設施,以確保全球市場的穩定和航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然而,由於勞動力問題、異常天氣、網路攻擊以及持續的紅海危機的影響,延誤和擁堵從未遠離人們的視線,運營中斷在世界大多數地區仍是一個持續的威脅。
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港口分析主管Turloch Mooney表示,"人們對海運的韌性和效率有了更大的認識和關注,對港口延誤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有了更多的瞭解。集裝箱運輸的高度互聯性意味著港口表現不佳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延伸到港口腹地之外,擾亂整個船期安排。這會增加進出口成本,降低競爭力,阻礙經濟增長和脫貧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