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经过叁年建设,位于上海东南角的临港产业作业区,近日通过了由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验收,正式对外开放。
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表示,临港产业作业区实际上就是一座港口,当地俗称为「临港公用码头」。按照设计,这里年吞吐量可达251万吨。自此,以「东方大港」著称的上海诞生了一座「最年轻」的港口。
在临港产业作业区,濒临东海的一座760米长的码头两侧,叁台臂长40米的门座起重机与一座臂长28米的门座起重机,通过一条笔直的铁轨,与堤岸内外两侧的四个叁万吨级泊位和五个5,000吨级泊位紧紧相连。连同23万平方米的陆域堆场,这个上海"最年轻"的港口显得非常开阔、整齐。
「这座港口最大的特点就是专门承担超长、超宽、超重机器设备的进出口,为上海产业新高地的临港产业区的重装备产业配套服务,同时还可开展滚装船和小规模集装箱业务。」负责港口运营的上海临港产业区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姜夕研说。
无论是数十米长的风电叶片,还是单件上百吨的盾构、发电机组,今后都可直接通过东海之滨的临港产业作业区进出口,不需再通过繁忙的陆路绕道黄浦江畔的杂货码头,毗邻这座新港口的临港产业区的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将直接受益。
「虽然港口还没有正式运营,但已有数十家企业找上门来洽谈进出口业务,首批出口货物的船期已经排定。我们对临港产业区的进出口前景持乐观态度。」姜夕研说。
241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区,优先发展以装备工业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和以国际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载体。开发建设10年来,临港产业区已形成了核电、风电及特高压输配电等新能源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设备,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产业,大型工程机械六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吸引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800亿元人民币,预计至2015年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目前,临港产业区正在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及关键件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与智能设备、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上海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以及最重要的人员进出境口岸之一。截至2012年底,在水运口岸领域,上海拥有杭州湾北岸、洋山深水港区、长江上海段和黄浦江区域四大开放水域,共有88个开放码头、288个泊位;航空口岸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包括公务机基地)和浦东国际机场。作为口岸功能的延伸,上海还有松江、金桥、漕河泾、闵行、青浦、嘉定等出口加工区,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区和上海西北物流保税中心等。
上海临港产业作业区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