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地处长江中游"承上启下"位置的武汉市,近年来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航运产业发展,计划在未来6年投入近千亿元提速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业内人士指出,武汉建设航运中心优势明显、规划清晰,但还存在叁大短板,需尽快加强内外部的协调"补短",真正打造成中西部地区外贸货物的"出海口"。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中,明确依托长叁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重庆叁大航运中心。武汉航运中心作为协调呼应长江上、下游航运的重要纽带,也成为长江经济支撑带建设的重要环节。
2011年,国务院将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列入国家战略,在各方努力推动下,新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初步构建、通航领域不断拓展、港口吞吐量大幅提升、航运要素市场积极培育、口岸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临港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主要呈现出叁方面特点。
首先是枢纽港集聚功能显著提升。经过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来全球港航业不景气的形势下,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2013年达到1.3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2009年的56.46万个20尺柜增长至2013年的85.28万个20尺柜,今年一季度集装箱吞吐量更是同比增长21.32%。
其次是核心港辐射功能明显增强。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已逐步成为长江干线运输品牌,泸州-武汉、宜昌-荆州-武汉、武汉至台湾等集装箱快班运行良好,武汉至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铁水联运项目启动试运营。川、渝、湘及豫、陕等省市的外贸集装箱从武汉阳逻核心港的中转量持续攀升,中转箱占比由2009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13年的34.81%。今年,还将积极参与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开通武汉-越南-泰国集装箱近洋航线。
最后是武汉港口城市实力不断提升。武汉阳逻港成为目前唯一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内河港口。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有望年内获批。阳逻、花山等临港新城,古龙、金口、纱帽等临港产业园初具规模,生产要素不断向武汉长江沿岸集聚,临港经济加速发展。
武汉新港管委会主任张林表示,在长江经济带的港口城市中,武汉作为长江中游最大的枢纽城市,拥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在港口航线上,货轮经长江可直达香港、台湾、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等地,航线延伸和辐射区域居长江中上游首位;在船舶制造上,拥有多型内河船舶、海洋船舶、军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企业群体,是内陆最大的造船基地;在港航科教资源上,众多航运教育、研发、设计及培训机构,使武汉成为现代航运科技与人才高地。
根据武汉市规划,在未来6年内将围绕港航基础设施建设、航运服务水平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升等方面,投入951亿元实施50个拓展航运枢纽能力的项目,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最终建成汇聚集装箱运输基地、船舶制造基地、航运综合服务基地、物流及贸易基地、航运科技与教育基地、信息服务基地等六大基地,以及水运交通枢纽、物资集散枢纽、港口经济枢纽等叁大枢纽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河航运中心。
按照"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建设目标,武汉市力争到2020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550万个20尺柜,到202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000万个20尺柜。围绕这一目标,武汉新港近期将围绕"四平台、一特区、一主体",完善提升航运中心产业集群。即:建设阳逻港综合保税园区,构筑临港开放平台;建设武汉航运交易所,构筑航运交易平台;建设陆地港,构筑港口功能延伸服务平台;建设航运公共信息交换中心,构筑信息联通共享平台;集聚发展航运要素,构筑航运产业"特区";整合发展市场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航运交易所是航运中心的重要功能性项目,是港口城市贸易、金融、航运互动的重要基础。建设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的武汉航运交易所,有助于发挥武汉位居中游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展航运金融和货物交易综合服务,通过汇聚交易数据,发布航运指数,为构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提供市场交易平台。
武汉市长唐良智认为,加快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重要一招。武汉将按照"以港兴城、产城融合、以城促港"的原则,著力打通水陆物流,夯实多式联运格局,进一步提升武汉整体交通物流功能。
业内人士指出,武汉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虽然优势明显、规划清晰,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长江流域的上海、重庆两大航运中心相比,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
首先是航运产业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功能不全、规模偏小。例如湖北省内通航里程占长江中游通航里程超过七成,但货运量只有安徽省的一半,尤其是港航企业生存环境较差,在与上下游相邻省份的竞争中,企业处于相对弱势,发展活力不足;航运产业结构尚不完善,组织化程度较低,高端运力不足,严重制约港口聚集功能的拓展。
其次是航运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航交所、数据交换中心、陆地港等项目尚未开工,有待加快建设步伐;高层次航运服务专业机构和专门人才也较为缺乏;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现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还较为薄弱。
再次是航运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航运中心建设一方面涉及地方政府内部的国土、海事、海关、税务等诸多部门的协调联动,由于武汉市暂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致使港口建设常与地方政府发生矛盾阻碍不断;另一方面需要与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庆两地深化战略合作,构建"大通关"航运模式,以及与四川、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的合作也有待加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武汉建设航运中心要充分发挥阳逻港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势,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密切合作,真正发挥中部地区通江达海的优势。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将阳逻港、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东湖综合保税区等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区港联动",力争打造中国内河自由贸易区,形成内地对外开放的"大码头"。
专家建议,武汉应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多元化投资为基础的港航建设投融资模式和以政策性引导资金为导向的交通物流投融资模式,鼓励航运、港口、造船及关联产业间相互投资、参股、合资经营,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开展硬件设施建设和业务经营。同时,出台集疏运体系优先发展政策措施,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公-水联运"一票到底、一次通关"的无缝衔接,支持航运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武汉提速航运中心建设需补短